2023-07-31
卖艺观点
宁波—如何降低消费者对营销的反感?
不论是街边小贩的吆喝声,还是品牌在各媒体投放的广告,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够为更多人所知、提高销量。
那为什么鲜有人会对街边吆喝的“卖糖葫芦”、“卖冰棍儿”厌烦,却会对电视中的“孝敬爸妈XXX”无比抗拒?
这是因为,我们在逛街、逛电商平台时,往往带有一定的消费目的,这时候传来叫卖声也好、弹出的促销信息也罢,都有利于我们完成当下的行为目标;
但如果我们在看电视剧,正看到精彩处时突然出来弹出一个“XXXX有点甜”的广告,即使你很爱喝这款瓶装水,你也会对内容产生厌恶情绪,因为它打扰了你顺利看完电视剧。
想让消费者不那么抵触营销,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!
1. 内容符合用户预期
用户使用这个平台、查看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?根据这一目的去设计营销内容,让产品广告不再是达成目标的“阻碍”,反而像是用户“本来就要做的事情”。
例如:通过短视频植入的方式推广一款饺子,有些博主发布的内容是“做手工饿了拿饺子出来吃”,就会让人觉得植入很生硬,因为用户是来看做手工的,不是来看饺子的;而有的博主发的内容则是“做饺子翻车后,拿成品饺子出来煮”更符合用户看这个视频的预期,也更容易种草产品。
2. 提升广告的确定性
如果营销内容的存在注定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打扰,那就提升打扰的“确定性”。在固定的时间、固定的位置进行营销内容的投放,往往能降低用户反感的可能。
例如:同样的营销内容,出现在小红书启动页,用户可能觉得还好,但如果是刷内容时突然出现,就可能会觉得烦;很多用户会关闭手机软件的消息推送,因为会觉得被打扰,但如果是每天固定早10晚3的发放优惠券,消费者可能就会保留提醒,甚至主动去关注营销内容。
3. 为打扰提供理由
如何让消费者更加心甘情愿的接受广告,甚至为广告内容买单?答案简单到不可思议——提供一个正当的理由,让消费者认为“你打扰我,并不是就为了卖东西”。
例如:某些极速版软件充斥大量广告却不怎么引人反感,原因在于获取金币的多少与广告营收有关,你想通过软件“赚钱”,那就得多看广告;收到品牌/平台的营销短信会很烦,那如果内容是“今天有暴雨,出门吃饭不方便,送你一张X元美食外卖券”,反而让人觉得贴心,因为能解决用户面临的困扰。
4. 主动权交给消费者
很多消费者对营销心生抗拒,是因为他们认为“营销就是在操控他们的选择”,因此一些“说教式”营销经常翻车,而有些品牌看似“佛系”,却备受好评。
例如:果汁饮料往往会有一些沉淀物,很多品牌避讳这一“缺点”,反而在包装上对此进行标注,让用户自己选择。在双十一节点中,其他品牌喊出“错过等一年”的口号,熟悉套路的消费者并不买账;而某品牌“你买或不买,辣条都在,不悲不喜”,反而达成了声量和销量的双赢。